分享

亚洲虎不再抓挠

不可否认,亚洲四小龙经济放缓,尤其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但导致 97 年危机的一些结构性缺陷已不复存在。 中国经济也注定放缓,但如果实施必要的改革,这未必是坏事

亚洲虎不再抓挠

最后一个-非常有趣- 工作文件SACE 提出的 r 题为“东亚度过危机i”,由 Andrea Pierri 创建,旨在分析和回答越来越多的问题,即亚洲国家可能会出现类似于 1997 年夏天袭击它们的新“危机”:今天我们正面临许多观察家已经将其重新命名为“亚洲似曾相识“?
回答这个问题并概述 亚洲地区的未来前景, 在 SACE 研究中追溯了决定危机的原因,并将它们与现状进行了比较。 在此背景下,还探讨了中国的作用以及与其经济放缓相关的区域影响。

危机的当前阶段始于 2007 年夏季,继续影响全球经济,其结果尚不得而知,其特点是担心可能出现“硬着陆”(强劲的经济收缩)新兴国家,被认为是全球危机的第二个震中。 尽管这些经济体的增长率继续显着高于工业化国家,但近年来有所放缓。 对美国货币政策方向可能发生变化的担忧加剧了对其增长预测的担忧,导致外国资本普遍外流、金融状况收紧和货币贬值。
美联储注入的流动性 (“美联储”) 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政策 (“量化宽松”) 它流向那些被认为增长前景最大的国家:新兴国家. 突然间,去年春天,人们担心美联储会突然从市场上撤回这种流动性(所谓的。 逐渐变细). 由于资本外流,从中受益最多的市场成为受影响最大的市场。
总体而言,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都很好地管理了这种影响,尽管对一些国家的影响因经常账户赤字和通胀压力等内部结构性问题而放大。 然而,当量化宽松计划被最终搁置时,人们仍然担心会发生什么。 今天,最大的恐惧集中在东亚。
今天许多分析人士反复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可能面临“似曾相识”,即与 1997 年夏天发生的情况相同或相似的情况。

SACE 研究概述了对这些假设和担忧的一些回应。
首先分析了97年危机与当前形势的异同点。 1997 年的危机首先源于来自国外的信贷过剩,特别是日本和欧洲的银行向当地金融公司提供货币贷款,后者以美元和日元(低利率)借入当地市场(高利率)购买证券,典型的现象是“套利交易=. 1996年至1997年上半年,孕育“亚洲四小龙”神话的信贷泡沫开始破灭,损失开始扩大,信心进一步下降,新增贷款进一步减少。 不幸的是,货币价值的下降和利率的上升(试图阻止资本外流)都给经济、金融公司和企业带来了财务问题。 这 图像 上面给出了一个一瞥 危险的相似 在这种情况与 2007 年世界危机开始后出现的情况之间:向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债务人提供过多信贷。 它导致了 97 年的危机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现在信贷过剩对该地区GDP的影响也在近几年重现。
然而,在这场危机的成因中,不仅有以过度信任和投资为特征的金融泡沫的影响,这种泡沫发生在收益递减的背景下,而且 亚洲经济基本面疲软 (包括货币升值过快、经常项目逆差大、短期外债规模大、国内金融体系薄弱)。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亚洲国家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构成: 国内消费越来越少,出口越来越多。 部分由于储蓄的同时增加,1997 年之前的经常账户赤字突然逆转。 从那时起,许多国家为了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冲击,产生了大量盈余,时至今日仍位居世界前列。 经常项目顺差(顺差)和资本净流入的结合,一方面使亚洲国家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另一方面也使它们能够偿还积累的外债。 事实上,许多亚洲国家已经从债务国转变为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净债权国。
然而,在公告发布后 美国货币政策可能逆转、亚洲以及许多其他新兴经济体,一直受到 外资普遍流出 这导致了一个 金融状况显着收紧和货币贬值. 在出现大量资本外流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为遏制本币的下行压力,广泛使用市场工具,例如提高官方利率和外汇市场操作,以及行政性质的工具,例如放松对资本流入的限制。
与 1997 年发生的情况相比,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别因素。在那些年里,许多国家的汇率是固定的,因此管理金融市场的波动比今天复杂得多。
目前与美元汇率恶化更为明显的货币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其特点是经常账户为负、财政赤字和经济基本面急剧恶化。 受汇率波动影响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它们存在非边际内部结构失衡。
今天,亚洲国家比 1997 年危机前更具“弹性”。它们表现出:(i) 高增长率; (ii) 以当地货币计价且期限结构较长的债务; (iii) 往来账户结余较好; (iv) 灵活的汇率(使调整更容易);和 (v) 可用于抵消资本外流的大量外汇储备。
总体而言,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在印度,在较小程度上是在印度尼西亚,但最近的资本外流主要反映了对量化宽松放缓的担忧,而不是该地区的结构性问题。 基本面依然稳固,近期的担忧似乎有些过头。 整个地区仍远没有导致 1997 年危机的过度行为.

至于中国,过去两年对其经济增长的预期逐渐下调。 尽管设法避免了可怕的硬着陆,但中国政治阶层似乎已经接受了比过去更低但更可持续的增长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估计,2013 年 GDP 应增长 7,6%,2014 年增长 7,3%。
几十年来,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直依靠一个简单的公式来促进增长: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和史无前例的 GDP 投资增长 35% 至近 50%。以前。 它投资基础设施,特别是连接工业中心和港口的道路,发展电信网络,建设新工厂和购买生产机械,所有这些投资都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北京当局推动的有利经济环境和大量投资机会一直鼓励外国直接投资进入该国,被视为知识转移和发展的主要工具。 现在所有这些驱动程序似乎都已达到成熟阶段:廉价劳动力的大量供应正在耗尽,工厂就业已达到最大容量,高速公路系统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当局正在深入研究 改变发展模式,以确保在中长期内实现比迄今为止低成本投资和出口产生的增长更可持续的增长。 这将意味着比迄今记录的增长率更低,并且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较低的增长率意味着中国的破坏性较小,地缘政治摩擦较小,对“红龙”崛起的恐惧较小。 所以它不一定必须被解释为负面的。
危险的房地产泡沫迹象,加上中国经济和需求放缓,将对整个亚洲地区产生影响,尤其是中国作为重要贸易伙伴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主要是香港) 、台湾、韩国。

    那么有哪些 中国的未来前景? 今天,中国必须面对需要结构性解决方案的问题和对其内部增长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至关重要的新挑战.
在宏观经济层面,主要变化包括: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以刺激国内消费,作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而降低投资和出口的重要性。
在金融层面:利率和货币自由化; 人民币的全球化(无论如何已经发生,如果人民币确实已经是世界贸易中的第二大货币,如 SWIFT 所说); 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 打击影子银行体系和遏制信贷过度增长的努力。
微观经济变化包括: 国有企业 (SOEs) 的作用减弱; 储蓄相对于投资的收缩,以减少经常账户盈余; 引入适当的福利制度; 减少空气和水污染; 一个“健康的城市化机制”,可以解决目前居住在主要城市中心郊区的所有流动人口缺乏服务和社会保护的问题; 增加农民土地的产权,让更多人共同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
这些改革和结构性变化的实施固然会带来好处,但也会带来短期和长期风险。
主要的长期风险是这些结构性变化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
短期风险更为明显。 最重要的是,国内消费增长无法填补投资和出口留下的缺口,经济活动增长放缓的幅度可能超过最初的估计。 但最终,SACE 总结道,最大的风险是什么都不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