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放缓但不像日本:发展模式有可能转变

不乏对中国经济放缓比预期更突然、触发“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忧,但北京可以避免日本式的萧条效应,因为金融危机更可控,发展模式的转变基于出口到专注于国内需求似乎是可行的

中国放缓但不像日本:发展模式有可能转变

曾经有人谈论金融市场的“一月效应” 以表明新年伊始证券交易所的异常上涨,当时投资者转移了旧年末收到的部分利息。 然而,这一次,一月效应的迹象正好相反。 这不仅是因为在利率下降到忽悠和更先进的储蓄管理时代,旧的利息流量已经枯竭。 全球股市都受到中东紧张局势、油价暴跌、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下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除了这些因素之外,最后还有中国证券交易所的看跌震荡。 衡量股票市场波动性的 VIX 指数回到了 25 的危险水平以上。它在 2015 年仅在 15 月初就达到了这一水平,然后在市场因美联储加息而放心时回到了 XNUMX。

I 来自中国的担忧担心经济放缓比预期更严重。 在经历了三十年两位数的增长之后,自 2009 年以来,中国的增长率已经下降到 7%,然后是 6%,这可能还不够。 这给中国当局带来了重大问题,他们正试图通过正统(扩张性经济政策)甚至非正统(强制汇率贬值)的方式来缓解经济放缓。 尽管三十年的经济奇迹取得了强劲的发展,但这个帝国可能会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即一个高增长国家在达到一定水平的人均收入。 此类事件会扰乱北京的统治者的睡眠,他们几十年来为经济增长投入了一切:一个不再满足于不断增加的福祉前景的中国社会可能会要求同行——例如在个人自由——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是难以理解的。

然后是另一种恐惧。 25 年后中国经历了什么,日本在 90 年代初遭受了什么。 巨大的金融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迅速摧毁了日本经济,美国人当时担心自己会被淘汰。 日本还没有从那次打击中恢复过来。 其长期以来过于胆怯的政策一直受到批评,但即使是安倍推行的扩张性加速政策,似乎也以肥皂泡告终。 日本的教训告诉我们,金融危机会造成很多伤害,并产生长期的压抑效应,一种长期停滞。 事实上,美国似乎相对毫发无损且相当迅速地摆脱了 2007-09 年的金融危机——但我们需要对美国从未治愈的外部失衡保持警惕——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也可以。 这应该让中国担心。

然而,25年前的日本与今天的中国有两大不同。 从财务角度来看, 北京尚未放开资本流动 鉴于持续的紧张局势,他是否会这样做值得怀疑。 这限制了金融危机的可能后果并使其更易于管理,同时也限制了在这些情况下(重新)出现的大型投机者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实体经济方面的差异。 日本经济的规模和结构不利于从基于出口的增长模式转变为专注于国内需求的增长模式。 另一方面,这个选项似乎在中国的能力范围之内。 显然,改变开发模式绝非易事。 但是,逐渐的发展和积累的巨大储备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天朝帝国可以依靠它来解决其初现的经济弊病。

简而言之,正如两年前开始缩减规模时所预见的那样,将危机从外围——想想亚洲危机和 90 年代的许多其他危机——带到中心(美国次贷危机)的钟摆现在正在将它带到中心。回到外围,转向新兴经济体。 但与此同时,许多力量的平衡和平衡发生了变化。 所以, 中国很可能会躲过钟摆的刀刃。 希望这真的会发生。

评论